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tigliumL.的干燥成熟果实。
相关名
日刚子、巴仁、巴米、巴果、巴菽、江子、刚子、川江子、巴豆、老阳子、双眼龙、毒鱼子、猛子仁、草兵、巴豆霜
产地
主产于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多系栽培。以四川产量最大。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
性味归经
辛,热。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性状鉴别
本品呈卵圆形般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长1.2~1.5cm,直径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和种阜的疤痕,另一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气微,味辛辣。
饮片生巴豆
为巴豆的种仁,性状同药材。
巴豆霜
为粒度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显油性。
性能特点
本品辛热泻散,力强毒大,主入胃与大肠,兼入肺经。生用能峻下寒积、开通闭塞,既能荡涤肠胃之沉寒瘤冷、宿食积滞,又能逐水退肿、祛痰利咽,有斩关夺门之功。压油取霜(巴豆霜)则药力较缓,可温通去积、推陈致新。此外,外用又善蚀疮去腐。
功效
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主治病证
(1)寒积便秘,腹满胀痛,小儿痰食积滞。
(2)大腹水肿。
(3)寒实结胸,喉痹痰阻。
(4)痈肿脓成未溃,恶疮烂肉,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或装胶囊,0.1-0.3g,不入汤剂。止泻必须炒炭服。
外用:适量,研末敷。内服宜制成巴豆霜,以降低毒性。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峻下有大毒,故孕妇及体弱者忌服,以免堕胎或再伤脾胃。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者,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畏牵牛子,不宜与之同用。
挂号预约可以直接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nianjiana.com/qnjzz/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