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千年健 > 千年健入药 > 正文 > 正文

关于兖州高庙柳下惠墓的几个问题组稿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9/6 15:26:09
北京有哪些专科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230180.html

《展氏族谱﹒世系》记述,和圣“生于故县,长于堰头,殁葬故赵村。”因故县、堰头两地系兖州现有村庄,外地学者对柳下惠出生在兖州生长在兖州多无疑义,而对和圣墓葬之地,却颇有质疑。那么,“故赵村”在什么地方呢?柳下惠墓又在何处呢?答案是肯定的:就在今兖州新兖镇高庙村,族谱所记和圣墓葬之地“故赵村”,当即在今高庙村一带。

柳下惠墓位于高庙村东。原有一个大土冢,高约5米,周长约80米,占地约平方米。墓有三六九级三段石台阶和三个平台,中间平台两侧偏房为守庙人的住处,墓顶上建有五间大厅的柳下惠庙,庙内供奉着柳下惠等人的塑像。庙高约4米,所谓高庙村是因为建在墓顶上的柳下惠庙高而得名。柳下惠墓前原有各朝代为他立的墓碑,墓东南方向约米远的林门处,有清康熙年间兖州知府金一凤立的“和圣柳下惠之墓”碑。由此可见当年柳下惠林规模之大。因为有和圣柳下惠墓,民国年间柳下惠墓附近村庄曾一度由“进贤社”改为“和圣乡”。

关于此墓,在兖州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春秋时期,有一位贤人叫卜商,字子夏,中都汶上人,是孔子第四大弟子。他生前非常敬仰柳下惠高尚道德,他在临终前嘱咐他的次子:全家迁到兖州看守柳下惠墓。不知从哪个朝代开始,兖州知府为表彰卜氏后裔看护柳下惠墓有功,立下规制,不用参加考试,卜氏后裔每代都袭封一个秀才名额,老百姓称卜家是“铁帽子秀才”。清代,曾向卜氏秀才家赠送过大匾,光绪年间卜氏最后一个秀才叫卜宪纲。

清朝末期至民国年间,汶上柳下惠后裔展氏雇用一户王姓父子,住在庙里的偏房内,为柳下惠守墓、祭祀,展氏后裔为看墓人的儿子王宝珠,另起一个名字叫展清。至今高庙村的老人们还记得,王宝珠每年都要去平阴展家洼,领取看柳下惠墓的工钱。民国年间,曾有该村赵姓村民侵占柳下惠墓林地,汶上柳下惠后裔背着一包袱用汉简写成的地契,来兖州与赵家打官司。

因卜氏祖先也葬在柳下惠墓旁,柳、卜二林紧靠,方圆约数百平方米,林内绿草青青,松柏参天。古木森森,炉烟霭霭。文人雅士仰慕先贤,年年前来参拜,岁岁香火不断,成为当年一处名胜之地。不知何年卜氏祖林大坟前长出了一棵灌木状的柘树。自古人们把祖坟上长出来的树奉为神灵,且此树浑身是刺,所以从来无人动它。亦不知过了多少年,该树由灌木形成乔木,村民们传说此树五百年前就已空心了。

年,国民党部队为守卫兖州城,用砖木修建工事,到处扒庙毁林。柳下惠庙被拆毁,砖木被拉走,还伐了不少林木。至解放初期两古林内只有部分小柏树、酸枣树和那棵空心的古柘树。

解放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兖州柳下惠墓列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柳、卜两古林内坟墓全部平掉,石碑拉倒用于修建道路石桥,高大的柳下惠墓坟堆的土被烧砖用了。据当年领着社员挖墓的大队干部卜殿英回忆:柳下惠墓墓室高约3米多,面积约有三十几平方米。墓室旁有盗洞,墓早年被盗过。墓室内有大量木炭,有朽棺、尸骨,棺旁有散落的灰白色玉片,有几个肚大口小的陶罐,里面装有类似朱砂的东西。墓室内分别有南和东、西三个门,墓门高、宽约2米,长约8米,是用城砖干砌而成。墓室顶部和墓道顶部是用一头大、一头小的“车网砖”干砌成拱券式的圆形和券形的墓顶和墓道门。出土的玉片被抢,陶罐被毁,墓砖被生产队分开盖了房子。由于当年正处动乱时期,没有对已经挖开的柳下惠墓作进一步的考古研究。若干年后,文物部门根据当事人的描述,认为应是汉代墓葬,是当时在柳下惠墓的遗址上重建的柳下惠大墓和庙宇。据猜测,遗址以下肯定还有重要的遗物和遗迹。

两古林内大小树木全部伐掉,只剩下乱草丛中的古柘树,因空心弯曲不能成材,才幸免于难。年,兖州建国道,才发现卜氏祖林内的这株古柘树,虽然经历千百年的岁月风雨,电打、雷劈、火烧,已朽裂中空、仅靠树皮存活、苍老不堪,却仍然枝繁叶茂,每年能开花结果。古柘树在我国有着“南檀北柘”之称,是生长极其缓慢的树种之一。古树当年正在设计之中的国道路面上,省市有关部门指示,专门将国道西移,就地保护古树。千年古柘树是柳下惠墓在兖州的历史见证。

对各地对兖州高庙柳下惠墓所存的疑义,笔者选取几个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辨析质证。

一、关于故赵村方位问题

《展氏族谱﹒墓志》指出其大体方位:“瑕丘之东北有里名故赵者,鲁地也。”《展氏族谱﹒柳下志》还提到,“迨楚灭鲁之后,展氏子孙或居故赵,或徙他乡”。据《展氏族谱?家祠志》,从和圣五代孙展溱起,为避难去鲁迁齐,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后来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后裔迁至河东(今山西黄河以东地区)一支,后成柳姓名门望族。“故赵”乃一古老村名,至于这一村名何时消亡,今存各版本《兖州府志》、《滋阳县志》均无稽可考,可见年代久远。有学者根据《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瑕丘“故址在今(兖州)城东北五里古城村”的记载,认为古城村东北,并无村名“故赵”者,亦无和圣墓遗址,《展氏族谱》记墓在“瑕丘之东北”,肯定有误。并根据《展氏族谱﹒统修族谱序》:“始祖和圣,食邑柳下,而茔墓则在兖州府治西北之故赵村。鲁亡之后,后世子孙皆于近茔墓之堰头定居,故堰头为我祖居之所也。”证得“瑕丘之东北”原为“瑕丘之西北”之误。还有学者认为《滋阳县志》与《展氏族谱?墓志》记载方位相矛盾,从而对高庙柳下惠予以否定。

其实,外地学者之所以在墓与城的方位问题上存疑,皆因对兖州古代建制沿革、地名方位变化不甚熟谙所致。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对古代兖州“瑕丘城”有如下记载:“府西二十五里。鲁负瑕邑也。”清光绪《滋阳县志﹒古迹志》:“故城,在今城西二十五里,即春秋鲁负瑕邑。汉以后之瑕邱,宋以后之嵫阳,皆治此,明初因之。洪武十八年始建今城。”但在注中录入另一说:“又,兖州故城在城东北五里。”清光绪《滋阳县志﹒沿革考》引《春秋》:“哀七年,季康子入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又引西晋杜预注疏:“负瑕,鲁邑,高平南平阳县西北有瑕邱城。”(南平阳县即今邹县,当时隶属兖州高平国),然后在按语中考证:“杜所云瑕邱城,汉故县也。”综合以上史料可以判断,在今兖州市境内,春秋时有鲁国之负瑕邑,后期为瑕丘邑,汉置为瑕丘县,直至北宋才改称嵫阳。古瑕丘城即春秋鲁负瑕邑,在今城西二十五里故县一带。据考证,兖州城移至今天的位置,是在南北朝刘宋(年)以后,隋初开皇年间大规模兴建,在唐初平定徐圆朗的战争中曾一度毁弃,战争结束后开始重建,位置略微南移,明初在今址建新城,只是“旧城改造”进一步南扩而已。

弄清以上关节点,“故赵村”即柳下惠墓方位就昭然若揭了。因为《展氏族谱》从柳下惠8代孙展迈就开始修,应是秦之前很早的事了,当时瑕丘邑或瑕丘县治所可能就在故县一带,而高庙在故县东北,《展氏族谱?墓志》记述:“瑕邱之东北有里名故赵者”当无误。《展氏族谱﹒统修族谱序》所言茔墓“在兖州府治西北之故赵村”、《滋阳县志》所言“柳下惠墓,城西八里进贤社”都是就后来兖州城的位置来说的。柳下惠死后葬于“故赵村”,即今高庙一带当是确凿无疑的。

二、关于故赵村地理环境问题

也有学着根据《展氏族谱?墓志》记述:“瑕邱之东北有里名故赵者,其地泉甘土肥,民淳俗美……”认为今高庙村一带并无泉水,柳下惠墓不在此处。这也难怪,沧海桑田,各地地质地貌古今变化太大,特别是近代,兖州境内河流溪泉干涸者甚多,早已今非昔比。据清光绪《滋阳县志》、清周元英《滋阳县乡土志》等史料记载,清代兖州城北及西北尚有负瑕泉、上下蒋诩泉、驿后新泉等十四泉流注城濠入府河。清邑人李中和写有《滋阳十四泉记》:“乃观北部以外绵延不绝者,有十四泉出焉。”“有仰出者,若明珠之吐于蚌;有旁出者,若干将之出于匣。甃以甓,澄汯而停蓄;导为渠,曲折而交互;树以柳,青葱而密茂……”“盖距郡城北郭之东,以迄西部之外,皆十四泉之所回环而萦绕也。”而柳树茂密、泉流回环之地,即是今城西北高庙村一带。春秋时应与今恰恰相反,故县负瑕邑为城邑,这一带应是河滨郊野,正是《展氏族谱》所言“泉甘土肥”柳下惠与门人游于此并卜葬之地。

三、关于“秦伐齐道不经此”的问题

据《展氏族谱·庙志》记述,周赧(nan)王三十年(前),“秦王伐齐,道经圣墓,景仰情深,形诸梦寐,神交者竟宿,霭然如对春风,凛然俨若师保。及旦犹至其恍惚焉。于是爱慕之殷弥深,保护之意(益笃)下令曰:‘有敢近柳下季之垅樵采者,死不赦!’即于墓上建祠,图梦像于其中,尊曰‘柳下先生’,庙从门人之称也。墓祠之建始此。”那么,这段记述是否可信呢?柳下惠墓禁樵采的说法源于《战国策》之《齐宣王见颜斶章》:“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而清康熙《滋阳县志》对此也有记述:“柳下惠墓,城西八里进贤社。封高丈余,墓袤九十尺,其制三阶,乃门人所筑。燕人伐齐,路经此道,下令曰:‘有近柳下季垄百步樵采者,死不赦!’即此。墓上建柳先生庙,从门人所称也。庙制耸翠,俗呼高庙。”《滋阳县志》的记载肯定源出《战国策》,至于为何“秦攻齐”成了“燕人伐齐”,也有不同的观点,有认为纯属志书编撰者的笔误,也有认为是编撰者认为秦攻齐道不经兖州,故意说成燕人伐齐。据《战国策?齐四》,颜斶为齐宣王臣。齐宣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前年。此前,秦齐无战事,惟燕齐有征伐,清《滋阳县志》将《战国策》“秦攻齐”改为“燕攻齐”,可能出此考虑。但这样在地理方位上更说不通:齐在鲁之北,燕在齐之北,燕攻齐当“自北而南,更无涉鲁境”。清代史学家阎若璩《四书释地续》根据《战国策·齐四》“秦攻齐”所经路线判断,“柳下季垄”自当“在齐之南、鲁之北,二国接壤处,以昔为鲁地,后为齐有也。”兖州高庙在“齐之南,鲁之西”,方位不符,不可能为柳下惠真墓。并且,民国《滋阳县志合编》也采纳了这一说法,似乎以此排除高庙柳下惠墓很有说服力。且不说阎若璩的判断有多少根据,其实,《战国策》为西汉末刘向编撰,颜斶语也可能是后人伪托之词。因为这只是一种说法,一个传说,以此说明时人对柳下惠的尊崇,并未言明什么年代的哪次战役,怎好考证具体的行军路线呢。以此来判定哪个地区的柳下惠墓真假,不是太有些勉强了吗?况且,古代那种大的攻伐战役,不是小分队,千军万马战线可能拉得很长,进军路线应是一个很宽泛的区域,从大的方位说,兖州在齐国以西,秦国从西边过来攻齐经过兖州不是没有可能啊。齐宣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前年。《庙志》记述的时间稍晚于这个时间。而从列国战事来看,公元前年秦齐确有战争,据史料记载:前年,秦将蒙武越韩、魏境攻齐,取九城,以其地设九县。而到翌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这次是历史上战国规模巨大的一次攻伐战役,齐国遭到沉重打击,几致亡国。由此看来,《展氏族谱》和《战国策》关于柳下季垅禁樵采之说不是一个版本,而《展氏族谱》的记述可信度更大一些,而且说秦伐齐或燕伐齐都讲得通。实际可能是秦军参与燕军伐齐之战,从西过鲁境攻齐。这么大规模的战争,有攻齐军队路过高庙柳下惠墓是极有可能的。作为家谱的记述者并非专业史学家,具体时间略有出入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关于邑、墓分离的问题

的确如一些学者所说“和圣食邑在柳下(这里且不说“柳下”在何处),而茔墓则在兖州府治西北之故赵村”,不符合“古人多葬于食邑”之规制。故赵村确不在其食邑之柳下,《展氏族谱》所言“和圣与门人尝游于此”,说明柳下惠偶然郊游到了这里,如在其采邑之内,他对此地早就应熟知的。再者如果在其采邑之内,按照当时“葬于食邑”的规制,选一个地方下葬即可,何需专门再“请於文公而卜葬焉”呢?《展氏族谱﹒柳下志》也承认:“殁年虽葬故赵村,其一时之建置”,后来墓极有可能曾经被迁走。

五、关于实为汉墓的问题

高庙柳下惠之墓,墓上建祠,祠墓合一的形式也是比较特殊的。而据《展氏族谱·庙志》记述,柳下惠墓与祠几度合分,颇有波折,可见高庙墓与庙在柳下惠后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公认度。《展氏族谱?墓志》记述:“瑕邱之东北有里名故赵者,其地泉甘土肥,民淳俗美。和圣与门人尝游于此,语门人曰:‘吾没当卜葬於斯。’及卒,因请於文公而卜葬焉。门人施仲良等筑其墓,封高丈余,袤九十尺,其制三阶。”《展氏族谱·墓志》又载:“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霪雨月余,圣墓坍塌,瑕丘令史大年培补修葺之……“可见,现高庙墓极有可能是汉墓,但绝不是汉代什么人的墓,而是还带重修的柳下惠的墓。

《展氏族谱·庙志》还有历代官民对墓祠的修缮保护迁移的记录。“晋太宁二年,檀斌为兖州刺史,见庙将倾圯,墓亦滩塌,修葺重新。自晋以后,历宋之景和,唐之贞观,修葺代有其人。迨五代兵乱,土寇蜂起,肆行践踏,势欲平毁,我展氏单弱,无奈伊何。有邑人王姓者,目睹心伤,纠众佑护,祠墓赖以保全。”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柳下惠墓经多次坍塌冲毁重修,早已面目全非,具体位置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早已迁走,现所说高庙墓可能只是后人根据原墓的大体方位建的一座纪念性墓葬。是汉墓或别的什么朝代的墓,有无尸骨什么的恐怕都不怎么重要了。就目前而言,通过实物来考证柳下惠墓的真假,事实上可能性已经不大。但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柳下惠死后最初葬于今兖州境内的故赵村即高庙村,当是不争的事实。(作者张金鹏系山东济宁市兖州区文联主席,兖州和圣墓咨询热线)

山东兖州高庙和圣墓及和圣庙的来龙去脉

柳哲

近日,查阅古籍,在清代诗人缪兴恩的诗集《梦鹤轩楳澥诗钞》中,惊喜发现了一首缪兴恩凭吊山东兖州和圣柳下惠墓的感怀诗作《谒和圣柳下惠墓》。作为柳下惠后人,拜读之余,不禁感慨万千,缅怀不已!

现将《谒和圣柳下惠墓》全诗抄录于下:

展季坟前岐路多,村童笑指此间过;

士存抔土争王贵,人沐遗风识圣和。

柳外轻烟归牧笛,洲边细雨隐渔蓑;

双槐墓道盘根大,十万龙蛇效护呵。

缪兴恩在诗中,有这样的一段“题注”:“墓在兖州府城西,太守金一凤立碣道右,墓去路一里许,冢大如三间屋,上有庙,一椽设和圣像。庙前有古槐二株,根如结蛇数万,布满南面。”

说起缪公恩,知其名者,恐已百无一二。而在清代诗坛上,他却享有盛誉。缪公恩,字立庄,号梅澥,沈阳人。嘉、道间为盛京助教,精诗擅画,誉为盛京名士,有《梦鹤轩梅澥诗钞》,诗作音鸣天籁,别具雅趣。

缪公恩家世代为官,曾随父亲宦游江南十余年,饱受江南文化的濡染。他博览群书,交友广泛。北归盛京后,即以诗画自娱。他50岁时,出任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后主讲沈阳萃升书院,桃李满天下。成为沈阳当时的“文坛泰斗”,有人曾这样写诗称赞他:“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着先。”在沈阳书院留学的朝鲜国学生,学成归国后,也多有建树,他们仍念念不忘缪公恩的教诲之恩。

对缪公恩做过一番介绍后,言归正传,说说和圣柳下惠及其墓葬的相关情况。

展禽,春秋时鲁国大夫,“正人君子”。柳下惠,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孔子称贤,孟子尊圣。柳下惠,一生恪守周礼,坚持修身养性。突破世俗,坐怀不乱;士师任上,执法以平;直道事人,三黜不去;斥祭海鸟,以民为本;反对逾矩,以顺训民;心中有信,一言九鼎;授词却敌,消弭战火;从爱出发,以仁止战;倡办私学,教化子弟;著书立说,影响后世……

公元前六二一年冬十二月三日,柳下惠卒于食邑地柳下。《论语》记载:“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论语·微子》),他担任士师时,由于公正断案,正直办事,得罪权贵,多次罢免,时上时下,并无怨言。《论语·微子》还有这样的记载:“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孟子·万章下》也有这样的记载:“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将其与伯夷、伊尹、孔子并列尊为圣人,故谓之“和圣”。

“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万章下》)。孟子这样赞扬柳下惠:“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孟子·尽心下》)

以上记载,足见孔孟对柳下惠的推崇备至,柳下惠不愧是“德隆道尊,万世师表”。

和圣柳下惠墓,据我所知,有确切记载的就有多处。最为有名的是以下三处:一在河南省濮阳县八公桥镇柳固堆;二在山东新泰;三在山东兖州高庙。山东新泰柳下惠墓,保护最为完好。河南濮阳柳下惠墓,原已毁之殆尽,幸存荒冢。近年已由濮阳县县委、县政府与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共同修复,并扩建为和圣陵园,供后人缅怀凭吊之圣地。数年前,作为后人,我曾到过兖州高庙寻根谒祖!令人遗憾的是,该墓已在“文革”前后,被人为毁坏殆尽,成为千古遗恨。

根据史书与《展氏族谱》记载,柳下惠墓,备受帝皇推崇,地方官员无不妥善保护。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曾下令:“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杀无赦。”(《战国策·齐策》)

据清康熙《滋阳县志》记载:“柳下惠墓:城西八里进贤社。封高丈余,墓袤九十尺,其制三阶,乃门人所筑。燕人伐齐,路经此道,下令曰:‘有近柳下季垅百步樵采者,死不赦!’即此,墓上建‘柳先生庙’,从门人所称也。庙制耸翠,俗呼‘高庙’。”

《展氏族谱》《庙志》,对柳下惠墓历代修缮保护情形,记载最为详备,现抄录如下:

周赧王三十年,秦人伐齐,道经圣墓,景仰情深,行诸梦寐不忘者竟宿,蔼然如对春风,凛凛视若师保,及旦犹致其恍惚焉。于是爱慕之情弥深,保护之意愈切,令曰:“有敢近柳下季垅而樵采者,死不赦!”即于墓上建祠图梦像于其中,尊曰‘柳下先生’,自从门人之称也。墓祠之建始此。

汉明帝永平十四年,淫雨月余,圣墓坍塌,瑕丘令史大年培补修葺,迨后又修庙,纂入志。并载府县志。

晋大宁二年,檀斌为兖州刺史,经过此处,见庙将倾圯,墓亦坍塌,修葺重新。自晋之后,历唐贞观,宋之景和,修葺代有其人。迨五代兵乱,土寇蜂起,肆行践踏,势将平陷,展氏逃匿几无人焉。幸有邑人王姓者,目睹心伤,纠众佑护,祠墓赖以保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十三代祖应丰谓祖庙在墓上,当祀之时,情伤践踏,且合族不能尽容,不若修于公所,祭则皆至,俾我族人,知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不忘祖功宗德之旧,咸知敬长恤幼之谊。东城内有公产一处,遂纠合族众,量力出资,建修祠庙大殿后殿垣墙门庭,焕然可观,自此祭享乃于是焉。

大明嘉靖六年,敕奉皇上谕旨,古昔圣贤帝王陵寝祠墓,分谥号造册,详报咨部,毋违等因,道司蒙府官吏,照依咨案劄内事理,即便转勒所属府宪刘大人题达报部,奉敕撤毁淫祠,建和圣木主致备牲醴以荐馨香。

嘉靖六年,府宪刘公莅任之初,恭谒圣祠,因祠庙隘小,心尝憾焉。适逢嘉靖七年,奉敕撤毁淫祠东桥北尼寺一座,地势宏敞,殿宇辉煌,刘公乘此撤其佛像,逐其尼僧,廊庑改故,更为章贤书院,建和圣木主并汉丙吉等一十三人,于春秋祭享,使后人主奉祀。有赵镗《章贤书院碑记》载县志。

康皇出巡,路过柳下乘凉,题一联曰:“柳下乘凉受不尽得柳下惠之风”。

看完《展氏族谱》有关记载,如今重读缪公恩的诗作,互为印证,可见族谱记载,真实可信,并非虚言。他的诗作,不但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柳下惠墓园的规模,也再一次感受了一代名士缪公恩对柳下惠的景慕之情。据其记载,有兖州太守金一凤曾为柳下惠墓“立碣道右”,“冢大如三间屋,上有庙,一椽设和圣像。庙前有古槐二株,根如结蛇数万,布满南面。”古墓虽已荡然无存,但古墓遗址尚存,没有被当下“狂轰滥炸”的房地产业所“吞没”,可谓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了!

在贪腐成风、道德滑坡的今天,柳下惠的高风亮节,更有时代意义。修缮柳下惠墓,保护“和圣”遗迹,弘扬柳下惠精神,应是当务之急!但愿山东济宁市、兖州区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有所作为。缪公恩的诗作,对于我们重新修缮柳下惠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山东兖州高庙和圣柳下惠墓修复待何时?如今高庙村整体改造被拆迁夷为平地,柳下惠墓遗址保护与修复迫在眉睫,和圣后裔共同发力维护先祖墓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否则愧对祖先,愧对后人。

5月11日,我与湖南娄底柳健等一起到山东兖州和圣故里寻根问祖。在兖州政协文史委主任柳成立、兖州文联主席张金鹏、兖州柳家庙村党支部书记柳西岩、堰头村党支部书记栾兴果、画家宋星芳等陪同下,先后到兖州政协、新驿镇政府、高庙村、堰头村、故县村、暇邱故址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就兖州如何开发和圣故里,打造和圣品牌,高庙和圣墓遗址保护与修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在把《齐鲁晚报》一篇专版报道,转载于此。同时分享本次寻根之行的部分照片,以及本人的两篇文章《中国私学先驱柳下惠》、《话说兖州和圣柳下惠墓》。呼吁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各级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和圣文化研究事业,让兖州和圣复活起来,保护好相关历史遗迹,建设相关纪念设施,让和圣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咨询热线

坐怀不乱柳下惠,墓在兖州?

柳下惠(前年-前年)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他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也广为人知。

本报记者于伟

4月15日下午,柳哲又从北京来到兖州区。作为柳氏宗亲联谊会创始会长,这一次他的目标是进一步证实祖先柳下惠的墓址所在。说起柳下惠,对“坐怀不乱”的故事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他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有“和圣”之称。

有关柳下惠的墓址一直都存有争议,不少地方志均有记载,目前“五地之说”较为流行。但多年   柳哲

  我读过不少介绍孔子的著作与文章,都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是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开创‘私学’的第一人”、“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等,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我以为,孔孟推崇的柳下惠,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创办私学的第一人,中国第一位私学教师,中国最早的民办教育家,最起码也是比孔孟还要早一二百年的中国私学先驱者之一。

  孔子是我国春秋后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集大成者,已是举世公认。关于“孔子是中国创办私学的第一人”的说法,我是在研究了一大批新发现的先祖柳下惠的有关文献后,才产生怀疑的。

  柳下惠,鲁国上大夫,曾任士师,姓展,名获,字禽,又字季,食采于柳下,死后其妻私谥以“惠”,故曰柳下惠。柳下惠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皆对其推崇备至。孔子称赞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是“言中伦、行中虑”的高尚“逸民”。(《孔子家语·贤君》),孟子称柳下惠是可为“百世之师”的“圣人”:“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还将柳下惠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而“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这就是柳下惠被后人尊称为“和圣”的由来。

  据《展氏族谱》(光绪18年、民国5年)记载,柳下惠生前曾一度创办私学、教书育人,并且著书立说,影响深远。民国王价藩、王亨豫所编的《泰山丛书》丁集所编的《和圣年谱纪事》以及《展氏族谱·圣祖年谱》,就记载了柳下惠从事教育的内容:“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益众”;“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植柳树”;“九十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百余人。”

  《展氏族谱·世系》记载:柳下惠“葬于故赵村”。《展氏族谱·墓志》:“瑕邱之东北,有里名故赵者,其地泉甘土肥,民淳俗美。和圣与门人尝游于此,语门人曰:‘吾殁当卜葬于斯。’及卒,因请于文公而卜葬焉。门人施仲良等筑其墓,封高丈余,袤九十尺,其制三阶。”另曲阜“衍圣公府”存展氏《墓志》,与《展氏族谱》的记载相同。

  春秋时鲁国有瑕丘邑,秦置为县,治今山东兖州市东北。西汉元封三年为瑕丘国,后改为县。西晋废,隋复置,移治今兖州城区。其境内之“故赵庄”,今名不详。据《展氏族谱》所载故赵村的方位分析,似为今兖州市西北的高庙村。据清康熙《滋阳县志》记载:“柳下惠墓:城西八里进贤社。封高丈余,墓袤九十尺,其制三阶,乃门人所筑。燕人伐齐,路经此道,下令曰:‘有近柳下季垅百步樵采者,死不赦!’即此,墓上建‘柳先生庙’,从门人所称也。庙制耸翠,俗呼‘高庙’。”后因以名村。

  根据以上文字记载,柳下惠曾与门人,游于故赵村。他生前就看中了这一风水宝地,故对其门人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柳下惠死后,其亲属上报鲁国的国君鲁文公,经其批准同意,果如其愿,他被安葬在故赵村。他的墓也由门人施仲良等人负责建造,“封高丈余,袤九十尺,其制三阶”。

  据记载,柳下惠辞去鲁士师后“在鲁教育门人”,似应在民间教育门人,特别是柳下惠85岁食邑柳下后,由于他的德高望重,从游者也越来越多。90岁那年,正式上门求学的,就有上百人。教育规模能达百余人,这在古代教育史上,已经是蔚为壮观了。这也开创了90岁高龄以后,仍在从事私立教育的历史奇迹。柳下惠享寿百岁,门生应该不计其数。目前为止,有据可查、有名有姓的柳下惠门人,除了儿子展喜等外,施仲良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以为,柳下惠创办私学,在其晚年达到高峰,并影响后世。柳下惠的学术与教育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比他晚一二百年出生的孔子孟子,这在孔孟的著述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柳下惠没有与老子、孔子、孟子等圣贤一样的幸运,给后人留下了完整的著作。据《展氏族谱》记载,柳下惠生前并非没有著书立说,其大量著作,却是因“遭秦苛政”,而被“追焚一空”,实在令人遗憾!柳下惠8世孙展迈始修的《展氏族谱》,对柳下惠15世孙展孚,有如此的记载:“家藏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作为后人,岂能不扼腕叹息呢!从而揭开柳下惠著作失传的千古之谜。

  孔孟在世时,柳下惠子孙家传著作,并未遭毁。作为博学多闻的孔孟,自然有登门请读的机会,他们的著书立说,自然深受其影响。

  《展氏族谱》载有一幅“食邑柳下书堂图”,也说明了柳下惠晚年,曾在食邑地,创办过“柳下书堂”,是不争的事实。

  柳下惠德高望重,因此受到了历代圣贤和君主的推崇。据《展氏族谱》《庙志》记载:“周赧王三十年,秦人伐齐,道经圣墓,景仰情深,行诸梦寐不忘者竟宿,蔼然如对春风,凛凛视若师保,及旦犹致其恍惚焉。于是爱慕之情弥深,保护之意愈切,令曰:‘有敢近柳下季垅,而樵采者,死不赦!’即于墓上建祠图梦像于其中,尊曰‘柳下先生’,自从门人之称也。墓祠之建始此。”

  兖州和圣柳下惠墓,历经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地方官与乡贤、后裔,无不严加保护,不时筹资重修,得以巍立千秋,祭祀不断。汉明帝永平十四年,淫雨月余,圣墓坍塌,瑕丘令史大年培补修葺,迨后又修庙,纂入志。并载府县志。康皇出巡,路过柳下乘凉,题一联曰:“柳下乘凉受不尽得柳下惠之风”。遗憾的是,和圣墓毁于当代,如今已荡然无存。

  柳下惠的道德学术与高风亮节,包括他创办私学、教书育人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功在千秋!

张金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nianjiana.com/qnjry/8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千年健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