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医,大家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小枕头,三个手指头,外加一个小老头。”的场景。
其实,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中医也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快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中医文化吧!
中医别称
“青囊”:华佗被曹操投入大狱后,狱中有个吴押狱,他敬重华佗为人,每天拿酒食给华佗,华佗非常感激,为了报答,将《青囊书》赠予他。华佗死后,狱吏靠华佗所赠医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杏林”:典出三国时的神医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悬壶”:费长房见一老翁在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酒菜前去拜访,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数载后,他术精业成,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既然提到中医,怎么能不提到中药呢?小舟从此寄,江海寄余生。—苏轼
有一味药叫独活,有一味药叫寄生,有一个方子叫独活寄生汤。
是不是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中药吧!
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该诗极具情趣,既生动表现出了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不仅令人心生神往,而且让人领悟到了传统中医药学问的伟大与深奥。
中药大家族
中药名的由来
中药的命名大多都有规律可循,一般是根据药物的形态、气味、颜色、功用、产地、药用部分、采收季节等诸方面的特征,单独或综合起来命名的。
以形态命名如牛膝,因其茎节粗而膨出,状似牛的膝关节而得名;
白头翁则以其“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而得名;
其他如马兜铃、连翘、两面针、八角莲、木蝴碟、七叶一枝花等也皆以形态而得名。
五味子因其“皮肉甘酸,核仁苦、辛,都有成味”,五味俱全故而得名;
鱼腥草因其叶具有鱼腥味而得名;
麝香、丁香、藿香、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臭灵丹、臭茉莉、臭梧桐则以臭味而得名。
以颜色命名许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也成了药名的来源之一。
黄色的有黄柏、黄连、黄芩、大黄等;
青色的有青皮、青蒿、青黛、大青叶等;
白色的有白术、白芷、白薇、白芨等;
诗意中药名称知多少?半夏天南星科,燥湿化痰
连翘木犀科,清热解毒
紫菀菊科,润肺祛痰
忍冬忍冬科,清热解毒
麦冬百合科,养阴润肺养胃
厚朴木兰科,温中燥湿
王不留行石竹科,活血通经敛疮
远志远志科,安神化痰
决明豆科,清肝明目
常山虎耳草科,除痰截疟
有没有觉得很像人名呢?徐长卿萝摩科,祛风化湿
刘寄奴菊科,破於通经
白芷伞形科,祛风散寒
秦艽龙胆科,祛风湿
杜仲杜仲科,补肝肾
姜黄姜科,破血行气
有关中药的的小故事有位中医,善用中药名作对联。
客人指着门口灯笼说:“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医生笑对道:“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客人进院后,赞叹道:“避暑最宜深竹院。”
医生随口说:“伤寒尤妙小柴胡。”
客人在院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医生不加思索地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客人看了病,告辞出来,说:“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医生对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青春如梦,岁月如花中医学子,当有作为
趣味小谜语
01唐诗中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谜底为当归、白头翁、人参、生地)
02宋词苏东坡《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
(谜底为千年健)
03元曲徐再思《凭栏人·春情》中: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
(谜底为相思子)
04俗语:有奶便是娘
(谜底为乳香、知母)
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任重而道远。
名儒范仲淹曾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愿每位中医学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青媒中心出品
编辑:南思
主编:王楠李圆圆
责编:姚凝程海艳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补骨脂注射液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