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中医疗法丰富多样且安全高效,本期将为大家分享其中医院及中医养生机构的——
中医药浴
01
药浴相关科普
什么是药浴?
药浴,是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可用于全身或局部。
药浴的具体操作:药浴依据中医脏腑经络表里相通、内外循环的机理,将相关的药物溶于煮沸的水中,用温热法使药物透过皮肤、穴位等直接进入经络、血脉,通过物理效应与药物效应发挥治疗和保健作用。
中医药浴不同于一般的洗浴、温泉浴等,而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较之内服药见效快,舒适,无任何毒副作用,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被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
02
追溯药浴历史
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
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就是说洗澡水里面放了兰花,洗了之后散发香气。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赋》中亦说:“沐兰泽,含若芳。”
《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中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
此外,药浴也同样对儿童适用,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而清朝著名的外治大师吴尚先也在《外治医说》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沐、浴、浸、浇、喷等,认为内、外、妇、儿、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药浴法。
可以说,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晋、南北、隋唐时期,临床医学发展迅速,药浴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各科,到了宋、金时期,药浴的方药不断增多,元、明时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元代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有“国人寻常有病,多是入水浸浴及频频洗头便自痊可。”可见当时药浴已成为当时医生和百姓常用的一种治病方法。
03
药浴的现代应用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泡澡本身就能促进血液循环。洗澡时,加入浴水中的中草药成分能通过开放的皮肤毛孔进入机体;一些挥发性药物的分子,则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可以达到健身和治病的目的。另外,泡澡也是一种“运动”,泡澡20分钟消耗的热量相当于慢跑米。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药浴非常有名,如藏浴、苗浴、瑶浴等,都是当地常用的民族特色疗法。
发展至今,中医药浴疗法已医院,通过泡浴外治就能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脉、透达腠理、祛邪和中、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养容生肌、美容保健、改善睡眠等作用,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
尤其上海、浙江、广州、重庆等地区比较潮湿,人们大多都有用艾叶泡脚祛湿的习惯。实际上,用艾叶泡澡的效果更佳,不仅能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驱寒、消肿散结,还可以调节神经兴奋度,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
对于受寒引发的感冒咳嗽、咽喉疼痛,除了吃药、喝生姜红糖水,都可以通过中药泡澡来辅助治疗。另外,现代都市人往往会因为忙碌的工作、生活感觉疲劳、乏力,也可以通过泡澡来缓解,尤其是临睡前泡个澡,整夜都能睡得很踏实。
04
常用药浴配方
不过,运用药浴必须重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如病属阳证、热证宜选用清热解毒、泻火消肿的方药;如病属阴证、寒证则宜选用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的方药;如病属表证宜选用祛风解表的方药。
以下推荐几款常用的药用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
跌打损伤方
苏木、松节各克,赤芍、红花各60克,川芎、羌活各40克,煎水洗浴。
风湿疼痛方
丝瓜络、千年健、海风藤、桑枝、五加皮、透骨草、虎杖各12克,煎水洗浴。
疮疡湿疹方
苦参、白藓皮、野菊花各30克,黄柏、蛇床子各15克,煎水洗浴。
咳嗽气喘方
麻黄、细辛各30克,桂枝50克,紫苏克,煎水洗浴。
防治婴幼儿痱子方
金银花10克,连翘30克,煎水洗浴。
治狐臭方
芙蓉叶、藿香、青蒿各30克,煎水洗浴。
护养皮肤方
玫瑰花、茉莉花、枸杞子各适量,煎水洗浴。
05
药浴注意事项
泡澡好处不少,但要想泡出保健效果,还应注意一些细节。
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
水温宜掌控在35~38℃;
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
泡澡的时间最好在20分钟之内;
夏季煎汤时不能放置过夜,以免发霉变质,影响治疗效果;
泡浴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立刻停止,严重者需接受治疗;
凡患有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关节炎风湿活动期、化脓性皮肤病、高血压病等症者忌用药浴;
妇女妊娠期及行经期不宜进行药浴;
具有严重过敏史的人慎用。
·END·
来源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药杂志,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声明:
1.如需转载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nianjiana.com/qnjcd/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