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是防控疫情最有效的手段,中国从年12月15日开始大规模启动疫苗接种的工作,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等不同技术的疫苗,先后在国内批准上市。
5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发布了该中心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合公布的《全国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信息概况》。
监测信息显示,年12月15日至年4月30日,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65亿剂次,报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例,报告发生率为11.86/10万剂次。在不良反应中,一般反应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82.96%,报告发生率为9.84/10万剂次,其中高热(≥38.6℃)例、红肿(直径≥2.6厘米)例、硬结(直径≥2.6厘米)例。异常反应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7.04%,报告发生率为2.02/10万剂次;其中报告前3位的反应分别为过敏性皮疹例、血管性水肿例、急性严重过敏反应75例;在异常反应中,严重病例例,报告发生率为0.07/10万剂次。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疫苗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以及异常反应。其中,一般反应主要指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如免疫原性等)所引起,主要表现症状有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发热、乏力、倦怠、食欲不振或者轻微皮疹等,一般2-3天后可自行好转,或经过对症处理后可痊愈;异常反应主要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如严重过敏反应等。异常反应发生率极低,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布的《全球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手册》中指出,严重的疫苗反应极其罕见,按照接种剂次估算,其报告发生率低于万分之一。
除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外,下列情形均不属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因疫苗质量问题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截至年4月30日,我国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65亿剂次。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11.86/10万剂次。其中,一般反应占83%,报告发生率为9.84/10万剂次;异常反应占17%,报告发生率为2.02/10万剂次,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07/10万剂次,发生概率在极其罕见(低于万分之一)的范围以内。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年我国其他各类疫苗的平均报告水平。
新冠病毒疫苗主要的不良反应特征与其他疫苗报告情况基本类似。一般反应中报告头晕、乏力或恶心等主观症状的约40%,发热及局部红肿、硬结等有客观测量指标的中、重度症状相对较少,其中≥38.6℃的发热占10.44%,直径≥2.6厘米的红肿占2.59%、直径≥2.6厘米的硬结占1.17%,上述症状多为一过性,适当休息后可自行消退。在异常反应中,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报告例数相对较多,但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过敏性休克、喉水肿等急性严重过敏反应极其罕见,及时救治后通常无严重后果。
部分国家也报道了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不良反应的监测情况。大多也以接种部位疼痛、红肿以及发热、头痛、恶心、腹泻、疲倦、四肢疼痛等全身症状为主。个别也报告了严重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经评估认为部分严重过敏反应可能与疫苗相关,其他事件还在持续监测研究中,目前评估认为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极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收益远大于风险,各国均在持续推动预防接种工作。
摘自《健康报》
什么是一般反应呢?一般反应是指:由于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如免疫原性)而引起的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局部红肿、硬结等症状,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头痛轻微皮疹等,是一过性的、轻微的机体反应,通常来说,2—3天可自行好转。异常反应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7.04%,报告发生率是2.02/10万剂次。
什么是异常反应呢?
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的接种中或接种后,造成接种者的组织、器官出现损害的不良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极低,如严重过敏性反应等,需要及时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手册》指出,严重的疫苗异常反应非常罕见,按照接种剂次估计,其报告发生率低于万分之一。
新冠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特征?
从前期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使用期间,收集到的信息来看,我国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已经广泛应用的其它疫苗相似,绝大多数为一般反应。
报告指出,截止年4月30日,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接种接种2.65亿剂次,其中不良反应有例。
看着挺多,其实报告发生率为11.86/10万剂次
也就是说,十万个人中有12个人有不良反应
疫苗不良反应中,有83%是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是9.84/10万剂次
17%是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是2.02/10万剂次
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是0.07/10万剂次
也就是说,异常反应发生的概率,在极其罕见的范围内:
(低于万分之一)
新冠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中,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报告病例数较多,但是,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后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过敏反应极其罕见,经过及时的治疗后,通常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出现以下情况,不属于疫苗的不良反应:
由于疫苗质量的问题,给接种者造成伤害;
受种者自身正处在某些疾病的潜伏期,接种后,正好发作;
受种者自身有接种禁忌症,接种前未如实告知医护人员,接种后,造成疾病的发作或加重;
由于接种单位,在接种过程中,违反免疫程序、接种规范、疫苗使用原则,给接种者带来的损害;
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心因性反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