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邪
近来,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出现了两个巨大的变化。
第一,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意味着资源会在区域版图上进行整体大腾挪,中西部少数几个城市才能抓住这百年一遇的新机遇。比如有先进产业的西安、重庆,有四通八达立体交通体系的成都。
第二,成渝经济圈极速升为中国的第四极。在五年前的“十三五”规划中,中央对国土空间的发展思路为: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
成渝的排序,在东北、中原和长江中游之后。
然而,今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变成了“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
在位次上,成渝已经是妥妥的第四极。
短短五年时间,成渝经济圈的战略价值火箭式上升。
尤其是成都,已成为下一个“全球一线城市”的最有力竞争者。同时,成都也是过去5年里,中国进步最大的城市。
为什么会这样?
条条大路通蓉城
去年8月,备受瞩目的GaWC年世界城市排行榜出炉,27个中国城市入围。
该榜单将全球连通性作为关键指标,衡量一个城市全球互联互通能力。
成都是最大的那一匹黑马:
年,成都连升4级至Beta-,排名,在所有城市里进步最快;
年,成都再度跃升两级至Beta+,排名上升至71;
年,成都排名再次提升至59,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台北和深圳。
就GaWC排名而言,升升降降是平常事,但是像成都这样一连三跳的城市,还真没有第二个。
成都排名火箭式上升,原因就在于这个城市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变,甚至展现出承当中国经济增长又一引擎的无限潜力。
回望改革开放40余年,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它们紧邻大江大海的出海口,又具有深水良港,可以最先融入全球产业链。同时,背后还有纵横千里的经济腹地,进可攻,退可守。
而内陆城市想要接入外循环体系,基本要到上面这些港口城市中转一遭。
重庆的机械装备想要出口到欧洲,必须先通过内河运输到上海,耗时耗力;大同的煤要出口到海外,必须先通过铁路运输到天津进行转运。否则,真的只能内循环了。
这对于内陆城市而言,多少有点依附的意味。
成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撕开了一道道口子,深刻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
当别的城市还停留在规模经济的时候,成都调转船头奔向了速度经济。
十年前,天府国际机场开始规划工作。年左右,天府机场的建设正式进入了快车道:
年5月30日,1号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3个月后,2号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
年6月,机场内唯一一条最高等级的4F跑道——西一跑道全线贯通;
今年1月,天府国际机场正式试飞,并将于6月正式投用。
成都,也将因此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
等到天府机场投入运营,必然也将提供更多的货运航线和货舱,帮助成都发展高端临空产业,成为中国下一个航空大都市。
除了空运,成都的陆运条件也获得了极大的改变。
此前,成都的货物想要运往欧洲,必须发往沿海港口出海。如今,成都却成了世界性的集散中心。
东南亚乃至日韩的货物,跑到这里进行集拼发往欧洲;
华晨宝马的售后零部件,先从德国运到成都,再分拨至国内其他几个零件配送中心;
TCL的物料,要从成都出发,再运往东欧的波兰工厂进行组装……
放眼全国,成都是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多的城市,多列的数量,占了全国近1/4。
再加上12条国际铁路和海铁联运通道,境外直达站点增至26个,成都的辐射范围,拓展到欧洲、日韩、东南亚和美洲东海岸地区。
成都,早已不单单是大西南的集散中心,更是全球供应链条上的一个重要枢纽,集散全球的物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
于是,一个“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格局也逐渐清晰起来:
向南,对接南亚、东南亚这个拥有2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向东,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华中经济区合作,对接东部沿海甚至环太平洋国家先进生产力;
向西,通过中欧班列、国际航空门户枢纽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向北,积极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
种种迹象表明,成都,不再是一个“内-内”节点城市,而是一个“内-外”节点枢纽城市;不再是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而跃升为一个世界城市。
落子新兴产业
如果说全域开放的枢纽地位是一个全球城市的外向性指标,那么,占领时代前沿的产业结构则是一个全球城市的内核条件。
二十年前,成都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者干脆就是尖端军工业,中间层次比较缺乏。
自中国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后,成都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但是按照这种发展逻辑,成都的产业结构永远落后沿海一个梯队和时代,无法和沿海城市平起平坐。
近年成都排兵布阵新兴产业,在全国创新设立市级层面的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显示城市主政者决心弯道超车。
年开始,成都市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并给自己立下了目标:3年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口径总产值要突破万亿人民币。
在此目标下,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被委以首破万亿级产值的重任。随后,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纷至沓来:英特尔、京东方、富士康、华为,覆盖“芯、屏、端、网”四大模块。
全国第一条京东方6代柔性AMOLED屏幕生产线,在成都面世;
全球第一个华为与电子科大打造的5G实验外场,同样在成都面世……
到如今,全球一半的笔记本电脑芯片、70%的iPad,都要在成都装配和生产。截至年,成都凭借一个电子信息产业就成功实现了3年前的目标,规模突破万亿元。要知道,年这个数值仅有亿元。
与此同时,成都布局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生活服务业等五大新兴服务业,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等新经济业态也在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
喜人成绩背后,是成都在实践中不断开展创新探索的结果。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一方面,成都聚焦于纵向产业链的打造,大规模引入上下游企业,使得同一产业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放大规模经济效应。
另一方面,成都也格外重视对横向产业链的打磨,通过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建设,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
成都产业功能区的建设理念是产业生态圈。也就是说,要通过“画圈”,打破产业功能区的物理界限,让各类要素自由流动起来。
显然,产业生态圈的创新实践,已摆脱了单纯的项目竞争、政策比拼,在更高层次系统集成,促进产业发展。
目前,成都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已初步成型,并优化调整形成了14个重点产业生态圈。
得益于此,成都去年新登记市场主体达61.8万户,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新经济企业也超过了45万家,成效不凡。
其次,实现要素流动的手段是“场景”建设。
芝加哥学派认为,都市娱乐休闲设施、各种市民组织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场景”。这些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吸引不同群体前来进行文化实践,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这背后的趋势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城市生活的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往以生产为核心,现在以消费为核心。城市发展的动力,就此翻天覆地。
那么城市如何顺应这个变化呢?我们目光可以看向美国德州首府、第二个硅谷奥斯汀,在新经济新场景营造方面,奥斯汀可谓开出了一条先河——
沿河公园开辟出徒步的小路,户外运动爱好者可以聚集于此,边谈半导体边谈自家孩子;
免费的网球场地,可以让戴尔总部员工在结束繁忙工作后放松筋骨,切磋球技;
亚洲超市Hmart,不仅能给华人工程师味蕾上的回乡,更能带给他们强烈的归属感……
再加上奥斯汀强大的产业基础、优美的环境以及相对低的房价,越来越多的硅谷企业和工程师搬迁至此。
以往,人们担心以生产效率为核心指标的“企业城市”硅谷,会成为下一个底特律;现在,人们更看好硅丘——奥斯汀的未来。
年7月,奥斯汀与成都签署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谅解备忘录。
同在所属国家的西南部,又同是经济快速增长,产业布局前卫的城市。成都积极追赶先进经验,也别具一格提出了“场景营城”理念,希望通过场景营造,让兴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同时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融。
在今年4月,成都就发布了多个新场景,释放约.63亿元的产业机会,可谓开创先河。
短短几年时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便成为拉动成都经济增长最强劲的三驾马车。
年,成都诞生了首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该产业规模高达65.7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其中,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六大版图的关键技术领先全国。
装备制造领域,成都以汽车产业、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为突破点,预计两年后可以实现万亿级产业规模。
医药健康领域,这里培育出西南科创板第一家上市公司成都先导,走出了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第6名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除此之外,成都还拥有四川大学、成都中医大等医药健康领域专业大学、20多个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后劲十足。
这几个产业,都是世界各国争夺最激烈、最重要的战略制高点。成都在制造强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很明显拒绝了被动承接、外延式扩张的模式,走上了主动开辟、内涵式增长的路径。
成都精准发力新兴产业,相当于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在三驾马车的推动下,成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成都GDP.67亿,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7。今年1季度,成都GDP达到.84亿元,排名全国第7,同比增幅17.3%,较年同期增长13.8%,两年平均增长6.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7.6%;
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0.1%……
成都的十四五开局,可以说是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市场用脚投票
成都发展这么快,离不开当地近些年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高效推进,以及营商环境的优化。
放眼全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各区域一直都在不断探索。
深圳被称为“空气政府”,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
广东则把千项服务放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nianjiana.com/qnjcd/7376.html